在家bull在园变身两个人宝宝在犯
家长头疼: 为啥我家孩子在幼儿园和在家完全是两个样? 孩子在家在园行为不一致,大体可以分为两种比较典型的情况: 在园表现优于在家表现。 孩子在园特别听老师的话,自理能力很强,什么都自己干,在家里大人说什么都不听,什么也不干,而且还特别任性,动不动就耍赖发脾气; 在家表现优于在园表现。 孩子在家爱说、爱笑、爱打闹,在幼儿园却不爱说话,不爱发言,不爱回答问题,不亲近老师。 对于这两种孩子,父母应该怎么应对呢?下面就请幼儿园老师王礼玲就这两种情况分别做一些分析。 在园表现优于在家表现奇奇妈妈的烦恼: 在老师眼里,奇奇是个乖巧懂事的孩子,自理能力强、卫生习惯好,乐于帮助小朋友,积极回答问题,深受老师和小朋友的喜爱。 可老师在和奇奇妈妈深入交谈之后才发现,在家的奇奇完全是另一副面孔,任性、耍赖、什么事情都等着大人来帮忙,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有一次,因为妈妈不让他看动画片,他甚至在地上打滚,哭闹很久。妈妈说,每次快到周末时,她就如临大敌,周末带奇奇两天比上班累得多。 奇奇妈妈听了老师的话,感觉特别不可思议,老师口中那个孩子真是自家那个淘气包? 为什么孩子在园比在家表现好?以下6原因: 1孩子在园、在家地位不同在家中,孩子是整个家庭的核心、照顾的对象,成人们都围着他转,没有人会跟他抢玩具,他独享了全家人的宠爱,这些都会强化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出现任性、耍赖、懒惰的情况也就不足为奇了。而在幼儿园就不同了,他的周围有几十个和自己一样大小的孩子,他们要一起分享玩具,一起分享老师的爱,自己的事必须自己做。 家长这样做: ①不包办孩子的事。家长要营造一种民主、平等、自由的家庭氛围,不包办,不剥夺孩子自我服务和成长的机会,让孩子参与家庭生活的每个环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自己刷牙、自己穿衣服、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 ②让孩子知道爸妈没义务对他好。要教会孩子心存感恩,懂得回报,也为这个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2规则制定、执行情况存在差异规则作为教育手段可以规范、引导孩子的行为。规则在幼儿园集中体现为一日常规。孩子在幼儿园要按照规则约束自己的行为,明白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如果做了将会有什么样的后果,不能像在家里那样随心所欲。然而,家是一个讲“爱”的地方,没有成文的行为规则,父母也不会要求孩子按照规则做事。因此,孩子在园与在家的行为表现会出现很大的差异。 家长这样做: 家长要正确地爱孩子,把握好“爱的温度和宽度”。在爱孩子的基础上也要对孩子提出要求,形成家庭的行为规则,家庭成员一起讨论一旦违反规则将得到什么样的惩罚,让孩子对违反规则的后果有一个认识。规则一旦制定,全家人都要遵守,任何人违反,都要严格按照要求来惩罚。在惩罚孩子时,家长要让孩子明白,他做错了事就该得到惩罚,但是只要他改正,大家依然爱他。 3榜样的力量在幼儿园,有那么多同伴一起学习、游戏,很多时候,老师会采用表扬、鼓励的方法来树立榜样,来帮助孩子们学会优化自己的行为。榜样的力量是无限的,当孩子向他们看齐,他的内心会得到满足,进而促使他在园行为进入一个良性循环。那么在家中呢?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或者自己是哥哥姐姐,身边缺乏同伴,没有比较、竞争的对象,孩子对自己也就没有了要求,出现一些消极的行为也是在所难免的。 家长这样做: 家长可以带孩子到班级里公认表现好的孩子家中做客,让孩子亲身了解他的朋友在家里表现是多么棒,趁机邀请对方过段时间到自己家中做客。这种家庭与家庭间的交往可以使榜样的力量延续到家庭中,增进孩子良好行为的养成。 4家庭教养方式不固定家庭不存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教养方式。 一种情况是家庭教养方式前后不一致,有时对孩子的消极行为极其严厉,但却不能从一而终,有时对孩子的消极行为“忽略”、视而不见。 另一种情况是不同家庭成员对孩子的态度不一致,最常见的是妈妈唱黑脸,爷爷奶奶唱白脸做好人,家庭教育无法形成合力。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家长这样做: ①态度始终一致。家长对孩子的消极行为作出的反应从头到尾要一致,最忌讳时严时松。 ②家庭统一观念。家庭成员之间对孩子的态度要一致,尤其是要做好爷爷奶奶的工作,使孩子没有空子可钻,进而使教育合力最大化。 5家园教育不一致有些家庭对幼儿园的教育了解不够,或是对幼儿园的教育持怀疑态度,亦或是家长正确的教育观念无法转化成科学育儿行为,使得家庭中的教育观点和教育方式和幼儿园的不一致,导致幼儿园的教育无法延续。 家长这样做: 家长要通过接送孩子时的当面交流、电话、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ekouchuangaekc.com/ekcfz/17240.html
- 上一篇文章: 放暑假了,如何应对孩子在园在家两个样聪明
- 下一篇文章: 致2名婴儿死亡这个进口奶粉你家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