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罗静《教育总会有办法》荐书心语

你的童年是小村庄,

可是,

你走不出它的边际,

无论你远行到何方。

生命最初的那些年,我们与父母的每一次互动都融入了我们的血液里,沉入了我们的潜意识,建构成我们的核心人格,并将伴随我们一生。

如罗静书中所说,我们每个人都是在背着原生家庭的包袱走路。

作为成年人,我们尚可去觉察、去成长。然而,若一个小小孩,遇上了不觉察的父母,遭受太多不恰当的对待,那简直就是毁灭性的灾难了。对于走过童年的成年人,和孩子朝夕相处的父母,谁又敢说真正了解孩子的世界呢?

好书不需多,一本就足够了。相信父母读完罗静的这本书,一定能有的放矢地做个称职的父母。

有时候,

太阳不能把你照亮,

一支蜡烛却可以。

这本书就好似一支燃着的小小蜡烛,

也许能给你刚刚好的温暖、光和陪伴。

知心姐姐团队

.8

自我控制是心理学界特别热衷研究的一个主题,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直到现在,很多心理学家乐此不疲。

为什么呢?

因为这种能力太重要了!而这种能力最早出现在宝宝12—18个月。

人人都在说的自控力究竟是什么?

学术界给自我控制下的定义是:个体抑制一个优势反应而执行一个劣势反应的能力,是遵从、延迟或缺乏外在监督时个体按照社会期望行为的能力。用最通俗的语言解释就是:能听话。

宝宝长到两岁左右的时候,父母最常说的一个问题就是,孩子不听话。

研究表明,高自我控制的儿童,其入学后的语文成绩和数学成绩会更高,会有更多亲社会行为,较少问题行为,情绪稳定,有更高的自尊,成年后会获得更高的成就,体验到更多的主观幸福感。

一位美国的研究者,选取世界位成功人士做了人格特质的研究,发现共同的一点都是他们具有高自我控制能力。

其实,这种能力在儿童三四岁的时候就基本形成了,根据三四岁时的自我控制水平就可以预测其后15~20年的自我控制水平。

这就是说,宝贝上大学之前的学习成绩、行为习惯、情商发展、人际交往的状态都可以在其三四岁的时候就能看出来了。研究还表明,注意力的发展是自控力发展的基础,所以通常高自控的孩子其专注力也是很好的。

为什么有的孩子自控力差?

自控力虽然有遗传的因素,但基因的作用还是比不过后天的教养。所以,请爸爸妈妈一定高度重视这件事情,从小就注意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

我遇到过各种各样的情形,那么到底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自控力?

有的妈妈告诉我,她儿子3岁,说要干什么,立刻就得满足,一分钟都耽误不得,否则就开始大哭。哭得脖子上的青筋暴起,都快背过气去了,怎么办?

有的妈妈说,我女儿两岁半,控制情绪的能力很差,因为一点点小事就哭,而且一哭还哭好久,有时候哄半天都没有用,越讲道理哭得越凶,怎么办?

还有的妈妈说,我儿子5岁,总喜欢在玩的时候横冲直撞,有时候还踢小朋友,动手打小朋友,每次都很严厉地制止他,可第二次还是如此,后来他一到,其他家长都自动带着自己的孩子走了。怎么办?

有的妈妈说,我女儿7岁,脾气很大。总爱发火,什么都商量不了,只要她说了,我们就得听,怎么办?

(这个问题我问了一句话,妈妈就哭了。“是因为你没有得到过爱,所以总觉得爱她不够,还是你是单亲妈妈,生怕孩子受委屈了?”)

这些问题都属于孩子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我亲眼看到过一个男孩,现在9岁,没有上学。因为哪个学校都不愿意收他,到哪个学校都是让老师头痛欲裂的学生。

为什么?

父母没有原则的爱,没有规则的自由,是让孩子缺少自我控制的原因;父母没有原则的严厉,没有理由的训斥,也是让孩子缺少自我控制的原因。

在这个孩子的家里,天天都可以听到妈妈在骂儿子,天天都能听到她儿子在哭。爸爸每天都穿一样的衣服,又脏又臭,还经常喝酒。爸爸和妈妈即使在情绪很好的时候,跟孩子说话也像是在教训他。

我亲眼看到孩子随意开着他爸爸的电动三轮车,因为控制不住撞到了幼儿园门口前接孩子放学的一辆小轿车上。他爸爸上去就打,儿子撒腿就跑。

事后他爸爸跟车主说:“我没钱,我只能慢慢给你凑!”一副无所畏惧的样子!妈妈则扯着嗓子开始骂:“小兔崽子,你看我不打死你,你跑,你再跑,看老子不打死你!”这样做父母,还期望孩子能有什么好的表现?

我博士论文写作的主题就是自我控制,低自我控制的孩子会有更多问题行为,甚至犯罪行为。

大家在电视上经常看到,年纪轻轻,一冲动就给人家一刀,脑袋一热就把人给杀了,这些人都是因为不能控制自己的冲动,完全没有自控力。回头去看看他们的生长环境,你一定会发现他们都有同样糟糕的父母,不懂孩子、不会爱孩子的父母。

刚才说的那个男孩,你们知道后来什么事情发生在他身上了吗?得了白血病!妈妈哭着说:“我倾家荡产也救不了你了,你就是来向我讨债的,你还让我活不活了!”全小区的人都可以听见她经常哭泣的声音。偶尔看到小男孩戴着口罩,妈妈陪在跟前,一脸沮丧,儿子无精打采,但时不时仍然可以听到妈妈对儿子的叫骂。唉!

讲了这么多,其实想说,教孩子学会自我控制,是需要爸妈好好琢磨琢磨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在这个问题上,请一定尊重孩子的性格和他的年龄特征,用最大的耐心重新补好这门课!

父母该怎样锻炼孩子的自控力呢?

聪明的父母一定是这样做更有效:

1.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动不动对孩子发火,或者对于宝贝同样的行为,你心情好的时候就无所谓,心情差的时候就又打又骂。孩子是通过观察和模仿学习的,他们看大人怎么做而不是通过大人怎么说来习得行为的。所以,请先训练自己面对孩子的任何行为,你都能冷静以对。

2.在孩子两岁之前,给他们足够的安全感。

有安全感的孩子,拥有亲子间的亲密依恋,他们会更听话(前提是,你的要求不是无理的哦)。

两岁之后,要给孩子立规矩。让孩子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可以现在做,什么需要延期做;什么需求可以全部满足,什么需求只能部分满足;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更好,什么时候不该做什么事情。

3.立什么规矩,爸爸妈妈提前沟通好,通过游戏的方式教会孩子遵守规则最好。

例如:玩玩具的时候,玩完一件收拾一件,收拾完了再去玩另一件。可以跟孩子比赛谁收拾的速度快,让孩子最先收拾完,给他一个大大的赞,一个大大的拥抱;还可以跟孩子玩排队的游戏,和孩子各拿几个小玩偶,排队上车去旅游。

等孩子再大一点,可以玩过家家或下棋之类的游戏,可遵守的规则就更多了。你随时都可以制定规则,记得这个规则一定是需要宝贝克制自己冲动的。

4.训练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

我记得开心刚开始要喝奶的时候,着急得不行,总催“妈妈,快点”,我总是嘴上说着“来了,来了”,但会先干点别的,再去给她泡奶。

请大家记得,虽然是延迟满足,但最后的结果是满足,别给孩子许诺空头支票,这样你的规则永远建立不起来。我们可以通过延迟满足来提高孩子自我控制的能力。

举例说,你跟孩子去超市,他想要这个、想要那个,你说“宝贝,这次不买这个,因为家里有了。等你吃完了,下次再来买。”如果宝贝说“好吧”,那就说明宝贝具有延迟满足的能力,那他的自控能力也是很好的!

开心3岁以后,偶尔看电视,遇到喜欢的电视节目,实在想多看一会儿。我会说:

“开心,如果你愿意遵守每次看20分钟的电视,那你每天都可以看;如果你不能遵守,希望多看一会儿,那明天的电视时间就没有了,你会选择什么?”

这个时候,她开始都会皱眉噘嘴,甚至有时候还会哭几声(请允许孩子们有情绪),再哀求一下,然后会说:

“好吧,妈妈,我试试看能不能做到。”

我会说:“我知道你一定能做到,因为你一直都是说话算数的好孩子。”

她会很高兴我这么评价她,高兴地说:“好吧,那就明天接着看吧!”到现在4岁3个月了,仍然每天看20分钟的动画片,闹铃一响,她就拿起遥控器关了电视。

5.规则需要灵活。

譬如晚上你规定给孩子讲两个故事,但最后孩子不依不饶地非要你再讲一个,你是讲还是不讲呢?

继续讲是不是就破坏了规则?

我觉得这样的要求是可以满足的,但不是全部满足。

你可以说:

“好吧,你喜欢听故事我真的很开心,但是时间确实有点晚了,我只能再给你讲一个短故事了。”

这里的规则灵活,是指你要根据孩子年龄的变化(你知道的,年龄越大,要求越多)适度地改变一些规则。

规则不同于原则,譬如你规定“睡觉前不准吃任何东西”,无论他多饿,你都要坚持不给他吃。因为睡前吃东西,确实会对身体造成不好的影响,还会影响情绪,让孩子迟迟不能入睡。这就是不能变更的原则。

如果孩子现在已经6岁以上了,自控能力很差,请爸爸妈妈别着急,按照我说的一条一条重新给孩子做心理建构,当然这也需要你付出更多的耐心和陪伴,还可以来得及。如果12岁以后,这样的改变会更难,那时可能不听话都是小事了,更多的问题行为会让你永无安宁之日。

所以,为了孩子的规则感,花多少精力都是值得的!

本文作者:罗静。▲

自控力是孩子成功的关键

内容简介:

吃手、扔东西、钻洞洞、“打”人、说“不”、执拗……孩子的每一个行为,都在学习——内在驱动的对外界环境和生命本身的学习!你是帮助了他,还是遏制了他?本书的作者罗静博士将从心理学的专业角度,结合自身丰富的育儿实践和早教经验,通过分析敏感期孩子的典型事例,揭示儿童成长的规律,指导新手妈妈能够读懂孩子,帮助孩子顺利度过每一个关键性的敏感期,让孩子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长按下方图片并识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ekouchuangaekc.com/ekcys/12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