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哮喘日活动
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5月的第一个周二定为世界哮喘日。年5月5日是第二十三个“世界哮喘日”,今年的主题是揭示哮喘误区。 在我国,哮喘患病基数大且患病率攀升,哮喘的诊断率、规范化治疗率等,仍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间。为了加强公众对哮喘病的了解,增强对该病的防治和管理,帮助哮喘患者规避治疗误区,五一假期后的第一天呼吸与危重症一科在一号楼门诊大厅进行了哮喘日义诊活动。 本次义诊向患者宣传哮喘知识,发放宣传手册。为哮喘患者免费提供肺功能检查,赠送峰流速仪,讲解使用方法及观测变异率,指导患者用药,避免误区,检查规律用药,减少发作。 哮喘是种慢性病 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所谓慢性病,与高血压、糖尿病等一样,哮喘需要通过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进行控制的,未正规治疗的哮喘无法达到良好控制,甚至会危及患者生命。不同国家哮喘发病率在1%-18%不等,我国成人哮喘发病率4.2%,总体控制率28.5%,导致我国哮喘患者病情迁延反复,严重影响患者肺功能与生活质量。 哮喘是怎么发生的 哮喘的发生一般多与过敏相关,所谓过敏就是我们机体对正常的物质产生了不正常的反应…… 哮喘有哪些表现 以往认为哮喘在儿童期多见,但其实在成年人、甚至老年人中的首次发病者不在少数,表现从阵发性喘息、气促,到单纯咳嗽,到胸闷憋气不一而足。通过肺功能、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支气管舒张试验、支气管激发试验、呼气峰流速变异率(PEF)等进行诊断。 一旦出现以下症状切勿掉以轻心: ⊙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咳嗽、胸闷 ⊙发作间隙可基本正常 ⊙接触过敏原时发作 ⊙运动或服用阿司匹林药物时发生 ⊙夜间症状更明显 ⊙使用支气管舒张剂能缓解 误区1:哮喘只有发作时才需要治疗,平时没有症状,就不需要用药。 哮喘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疾病,需要长期治疗。很多患者只有在哮喘发作的时候才想起用药,在缓解期不使用任何药物。这样哮喘反复发作,久而久之会对患者的肺功能造成严重损害,引起肺气肿、肺心病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发展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其实,哮喘的真正病因是慢性气道炎症。使用缓解药物后,虽然症状消失了,但是气道炎症可持续存在。它犹如海面上露出的冰山一角,实际上水面下还隐藏着更大的冰山。因此,得了哮喘之后,一定要坚持使用控制气道炎症的药物,如吸入性糖皮质激素以预防哮喘发作。至于具体的药物使用剂量和疗程,应该去正规的医疗机构进行评估后听取医生的建议,切勿擅自用药或减量。 误区2:激素的副作用太大了,听说长期应用会造成肥胖,还有可能造成骨质疏松等疾病,最好换用其他药或者少用药。 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听说哮喘需要长期吸入激素来治疗,都担心激素的副作用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尤其是女性和儿童,怕长期吸入激素会发胖或影响生长发育,因此按医嘱剂量的一半甚至更低剂量进行维持治疗,或者听信他人使用未经正规批准的所谓偏方进行治疗,从而造成哮喘反复发作,肺功能严重下降。实际上,吸入糖皮质激素是目前公认的最有效且安全的哮喘治疗方法。吸入激素治疗,药物经口腔直接作用于气道,比口服给药所需要的剂量小得多,并且吸收入血液循环的药物浓度更小,因此长期使用吸入激素治疗一般是不会造成全身性的副作用的。部分患者可能用药后会出现一些咽喉部的症状,如声音嘶哑、鹅口疮等,这种情况可以通过用药后深漱喉来避免。 误区3:我家人都没有得哮喘的病史,虽然我老咳嗽,应该是感冒或者肺炎吧,吃点抗生素就好了。 许多患者由于对疾病认识不足,认为没有哮喘家族史就不会得哮喘,将反复发作的咳嗽、喘息、流涕、打喷嚏等症状当做普通感冒、肺炎来治疗,反复使用抗生素而不对哮喘进行针对性治疗。实际上,感冒、肺炎往往是由病毒、细菌引起的,而引起哮喘的慢性气道炎症属于变态反应性炎症,不同于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因此使用抗生素治疗是无效的。根据最新的哮喘防治指南,当患者反复(多次)出现喘息、气短、胸闷或咳嗽等症状(有部分患者只有咳嗽或胸闷等症状,症状可由锻炼、大笑、过敏原、冷空气、感冒病毒引起),且这些症状在夜间和早晨更重时,医院进行肺功能等检查,以进一步明确是否患有哮喘。一旦确诊,就要开始长期规范治疗,而不是盲目应用抗生素。 误区4:肺功能检查只是确诊哮喘时才需要做,既然我已经开始长期规范治疗了,那就不用再去检查肺功能了。 很多患者对肺功能检查都存在一个误区,认为肺功能检查是用来确诊哮喘的,一旦确诊了就没有必要再查了。实际上,除了确诊哮喘外,肺功能检查还能帮助我们了解最近哮喘控制的怎么样,用药后效果如何等等。一旦控制不好,还可以提示医生及早寻找原因加以解决,对于病情的控制十分重要。因此支气管哮喘患者平时除了坚持用药,也应定期检查肺功能,了解肺功能的情况,以防哮喘急性发作的发生。热闹的咨询现场 义诊 义诊 小朋友也来参加咨询 为小朋友尽量做好肺功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ekouchuangaekc.com/ekcys/15336.html
- 上一篇文章: 健康关爱宝宝健康,拒绝鹅口疮
- 下一篇文章: 带你揭开涂氟的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