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忆中的故乡库联二
补骨脂酊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306/6084055.html 本文作者:王晓霞 蒙古族是有着深厚风俗礼貌的民族,他们信奉喇嘛教,崇拜成吉思汗。男士们喜欢戴宽沿的帽子,意喻着有礼貌(帽)的意思,见面互相弯腰、点头,双臂自然张开,双手手心向上,象征手托哈达,热情地问候着“赛白努”。 妇女们永远是生活的亮点,她们穿着鲜艳的袍子,腰间系一根绸腰带,衬出婀娜的腰身,戴着古老的首饰,脸盘圆润,眼神明净,温润和蔼,欢笑声伴随着她们。她们每日辛勤地劳作着,脸晒得红中泛黑,身体都很结实。 老额吉穿着藏蓝色镶黄滚边的蒙古袍,上面钉着乌亮的银扣子,或者是红色的玛瑙石扣子,像圆滚滚的小面鼓。记忆中的老额吉端坐在灶台前,一丝不苟地缓缓拉风匣,灶膛中干牛粪火苗忽闪忽灭,看着锅里的奶茶慢慢沸腾着、熬煮着,时不时地用勺子扬一扬,一股奶香气就飘满屋子。老额吉用羊油炸的面食很硬,吃的时候要用一个小木锤子敲碎了,泡在奶茶里慢慢看着它发软了再吃。 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是蒙古族的传统节日——“祭敖包”,是男人们一展杀羊好身手的时候。一般一名成年壮汉就可独自放倒一只羊,只见他拿绳先把羊四肢捆好,往台子上一撂,用膝盖压住羊,在羊脖子上一比划,下面接个盆子,汩汩的血流下来。然后从肚子中间剖开羊皮,一拳头一拳头把皮剥下来,把白花花的羊挂起来。手把肉、羊血灌肠、羊杂碎汤吃喝起来,再加点草地沙葱,那叫一个香。 当时牧民们出门靠骑马,条件好点的牧民家里有轻骑摩托。在屋里听到外面一阵欢腾狗叫声,是牧民骑马飞奔而来,英姿飒爽,一翻身从马背上跃下来,说完话后踩着马磴子纵身上马,催马扬鞭绝尘而去,甚是潇洒,至今犹萦梦寐。 草原上的牧民们很好客,如果你走在草原上,饿了渴了只要见到人家,你就可以进去打个招呼,一碗热乎奶茶捧上来。牧民家做饭少,但是只要客人一来,奶茶、炒米、嚼口、奶豆腐、奶渣子、黄油、麻叶、油饼摆在炕桌上,赶上杀羊了,手把肉、焖羊肉端上炕,热情款待。 在那片净土上生活是那么惬意,每天早晨娜仁家的牛被赶上南梁,冲着东方把头牛挥鞭赶走,后面的一大群牛随后跟着头牛缓缓前行,每天下午四点左右,这群牛在头牛的带领下准时返回,慢慢悠悠地出现在南梁上,奶牛的两个奶房胀鼓鼓的。 挤奶的时间到了,洁白的奶汁源源不断挤出来,挤进桶里不停翻滚出洁白的奶泡沫,发出噗噗的声音,那动听的声音夹着奶香肆意飘逸。然后我们就会趁着热乎喝上几口甜美的鲜奶,甜甜香香的,再用舌头在嘴边转圈舔舐干净。 然后是把早已经迫不及待的小牛、小羊放出来,它们欢叫着撒欢地跑到妈妈跟前,汩汩地吃起来,边吃边顶。小羊们吃奶的时候会撞奶,据说是为了奶更顺畅地流出。不过小羊吃奶是下跪的,小羊跪乳、乌鸦反哺,妈妈的养育恩情动物也知道是要报答。 如果谁家的牛马没回家走丢了,牧民们骑着马沿路寻找,一定能找回来,有的还是别人给问询地送回来,在他们看来这是很正常的事。记得有一年夏季,邻居家出门走了很长时间,回来的时候发现自家的老母鸡后面跟了一群小鸡,格外热闹,那是他家老母鸡在没人收蛋的情况下抱窝孵小鸡了。 草原上饲养土生土长的蒙古狗,也叫四眼狗,它们的嘴很粗,体重50-60斤,毛质密,黄黑毛色为主,主要是看家护院。它们养尊处优地卧在门口,看见有人来就狂叫着追上去,但是你不用真的害怕,它只是冲你狂叫,不会下口咬人的,它们只是在通知主人有人来了,它是靠它凶猛的外观和阵势吓退对方的。 有一次早晨,舅舅骑自行车带着我赶路,当路过一个村子的时候,几乎整个村子的狗都追出来,在我们的自行车旁追着狂叫着,它们的嘴几乎挨着我的腿,大舅使劲蹬着自行车,还回头大声呵斥狗子,当时深刻体会到什么是心惊肉跳的感觉。 小时候也有被狗咬的情景。一次一只拴着的狗在吃食,我故意一点一点一步一步地靠近它,试探着想看它会怎么样,结果被咬了一口,记得当时妈妈用新砖头和剪一撮狗毛放在伤口上吸,最后竟神奇地自愈了。 还记得隔壁有一名老蒙医,牧民们有个头疼脑热,都找他医治,他抓的黑黑的土一样的药沫子,超级难喝。婴儿有鹅口疮、流涎、嘴疼等症状,他就从那个不离身的布包包里拿出一根枯树枝一样的东西,说是狼舌头,在孩子嘴里擦一擦,没多久就治愈了。我暗暗感叹牧民们的智慧。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该文作者年1月出生于察右中旗,同年随父母到库联乡插队。在北京工作居住20年,后迁移到辽宁鞍山市居住。 策划:小超 编辑:小娟 校对:小超 作者往期作品回顾: 我记忆中的故乡:库联(一) 察右中旗人的故事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ekouchuangaekc.com/ekcys/17302.html
- 上一篇文章: 如何尽量避免宝贝就医时的交叉感染
- 下一篇文章: 小儿常见皮肤问题单纯疱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