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当小猫老师提出这学期的第一个自然观察项目是蚂蚁时,我们感觉既熟悉,又不免疑虑,这样小到微不足道,多到随处可见,看起来毫无神秘感的蚂蚁,能给孩子们带来多少观察乐趣呢?然而随着课程地一步步开展,我们发现孩子们对蚂蚁的观察兴趣丝毫不减,与此同时,他们通过语言、作品、游戏活动所呈现的观察和思考细节让我们既惊喜又赞叹。

3-6岁幼儿的思维是建立在事物的具体形象和动手操作之上的,孩子们需要,也乐于去看、去听、去闻,去触摸、去操作、去创作,他们探索世界的方式是直接坦然而又生气勃勃的。我们在设计或引导活动时,无论是户外观察、室内观察、美术、手工、游戏还是故事,都努力去契合孩子们的心理特点,期望从多个维度激发和促进他们的思考和体验。而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也给了我们很多的灵感和启发,是他们用各种“语言”告诉我们,什么是他们喜爱的,能够理解的,乐于操作的。

这个项目从9月14日开启,到10月12日总结共9次活动:

19月14日上午户外观察--探访蚂蚁的家(全园)29月14日下午美工创作--树上蚂蚁窝(中、大班)手指点画蚂蚁(小班)39月20日上午室内观察--探秘蚂蚁洞穴内部(全园)49月21日下午美工创作--笔绘蚂蚁地下王国(中、大班)59月27日上午户外气味试验室内游戏活动(全园)69月28日下午美工创作--陶土制作蚂蚁王国(中、大班)月11日上午蚂蚁观察回顾--思维导图(全园)月12日上午美工创作--手工制作蚂蚁(小班)月12日下午蚂蚁项目总结--游戏活动(全园)上午户外观察--探访蚂蚁的家

这天上午,我们来到仙岳山探访蚂蚁的家。孩子们有两个“任务”:首先要跟着蚂蚁“小主人”,找到它的家。然后看看“主人家”是用什么材料建成的,在附近试着去找找相同的材料收集起来。

孩子们不是空手而来,他们给“主人家”带来的见面礼是面包。这个美味的见面礼深得蚂蚁们的喜爱,它们一趟趟地搬运面包,顺便把小客人们带到了家门口。

晴晴顺着蚂蚁搬运路线,水泥地——草丛——树干,在一个很矮的树干上发现了一个巢穴。起初她没有看到洞口,纳闷地问:“为什么没有入口啊?”老师把她抱起来靠近观察,她终于发现了一个很小很小的洞口。

小猫老师:“猜猜蚂蚁的洞口为什么这么小?”

晴晴:“因为蚂蚁长得就很小啊!”

小猫老师:“是的,这个洞口的大小刚好容纳一只蚂蚁进出。如果洞口太大的话可能会有其它的昆虫跑进去,这样里面的蚂蚁宝宝就危险了。”

再继续寻找,孩子们发现了一只比多刺蚁更大更黑的蚂蚁,它的上颚夹着一小块孩子们扔的面包,速度很快地爬行到了台阶旁的草丛中,从一个黑黑的洞里钻了进去。原来这就是它的家啊!

小班的孩子们围在一起看到面包块周围聚集的蚂蚁越来越多,兴奋地指指点点。小娃娃们年龄尚小,观察和追踪目标的注意力有限,他们的快乐是在空气清新的山路上跑跑跳跳,不经意间想到还有“任务”在身,再三三两两回过头来瞅瞅蚂蚁们把面包都搬走了没有。

下午美工创作--树上蚂蚁窝蚂蚁

在上午近距离观察过蚂蚁后,下午的美工课上,我们首先安排对上午的观察做了回顾。小班的想想和大班的汉楷分享了他们上午的观察结果:

小猫老师:“小朋友们上午都看到了什么呢?”

想想:“看到蚂蚁了。”

小猫老师:“蚂蚁在做什么呢?”

想想:“在搬东西。”

小猫老师:“哦,它们在搬什么东西?”

想想:“面包。”

小猫老师:“它们用什么来搬东西呢?”

想想:“触角。”(在想想说出这个回答后,其他小朋友们没有对这个答案表示不同意见,小猫老师微笑着请想想归位,没有马上对他的回答进行点评。)

小猫老师:“小朋友们看到的蚂蚁窝在什么地方?”

汉楷:“在树上,还有地上。”

小猫老师:“蚂蚁树上的窝是用什么材料建的呢?”

汉楷:“是用叶脉,还有树叶。”

小猫老师:“它们用的树叶是干的还是湿的呢?”

汉楷:“干的。”

随后,小猫老师给孩子们展示了不同种类的蚂蚁和蚂蚁窝图片。原来,孩子们上午看到的树上蚂蚁窝是属于多刺蚁的,而把窝建在地下的则是弓背蚁。在观看了一小段清晰的蚂蚁搬运食物视频后,小猫老师再次提出刚才的问题:“蚂蚁是用什么叼住食物的呢?”几个孩子齐声回答:“用嘴巴!”这一次,小猫老师明确地告诉大家,是用上颚。

小猫老师在仙岳山踩点时曾无意间发现了一只被踩过的蚂蚁,她用手机微距镜头拍摄了这只奄奄一息的蚂蚁。在分享这一小段视频时,气氛有些凝重:

小贝轻声问:“它为什么不动了?”

旁边的郅玹回答:“它受伤了。”

当当说:“如果我是蚂蚁我也不希望被踩扁。”

集体分享结束后,小班和中、大班分开进行美工创作。中、大班的主题是“树上蚂蚁窝”,孩子们用纸笔以及上午户外观察时收集的叶脉和干树叶创作自己头脑中的蚂蚁窝模样。

小班的孩子们在顾老师的引导下用手指点画蚂蚁。在创作之前,顾老师和孩子们之间有一段对话:

顾老师:“小朋友们上午看到的小蚂蚁在做什么呢?”

咏霖:“在搬面包。”

顾老师:“它们是把一大块面包一下子搬走的吗?”

铭铭:“不是,是一小块一小块搬的。”

对话到这里,顾老师应该还挺欣慰的。可是接下来......

顾老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画蚂蚁,请小朋友们想一想蚂蚁是长什么样子的?”

几个小娃七嘴八舌的总结是:“两个触角,两个头,两条腿。蚂蚁用触角走路。”

顾老师拿出蚂蚁图片和蚂蚁观察盒请孩子们再次观察,孩子们对于蚂蚁有一个头不再有异议,但是他们仍然一致认为蚂蚁是用触角走路的。

上午室内观察--探秘蚂蚁洞穴内部

上一周的户外观察,孩子们看到了蚂蚁是如何搬运食物的,也追随着蚂蚁搬运路线找到了树上蚂蚁窝和地面蚂蚁洞口,但是蚂蚁洞穴内部是什么样的呢?蚂蚁之间是如何交流的呢?借助清晰的图片和视频,这个周三的上午,我们带着孩子们一探究竟。

孩子们已经知道蚂蚁王国是蚂蚁们齐力建造的,它们分工合作,共同生活。这时,小猫老师抛出一个问题:“同一个蚂蚁窝里的蚂蚁们是一起合作的,如果是不同种类的蚂蚁们碰到了会怎么样呢?”孩子们分成了两个阵营,一方回答干脆:“会打架!”,另一方则温和多了:“它们可以一起玩啊。”那么真实的情况如何呢?老师把同一窝的几只多刺蚁和另一个窝的一只弓背蚁放到了同一个观察盒里。孩子们屏息凝视,最初,几只蚂蚁都待在原地不动,就在孩子们要失去耐心时,几只蚂蚁开始用触角去试探并爬动起来,几只多刺蚁的触角碰到了一起,再后来几只多刺蚁一起去追赶那一只弓背蚁,弓背蚁在观察盒里四处爬动,而多刺蚁们则一直紧追不放。

下午美工创作--笔绘蚂蚁地下王国

这周四下午的美工课,中、大班的主题是绘制弓背蚁的地下王国。老师请孩子们把一张纸折成一个可以打开的门作为蚂蚁王国的洞口,而里面就是弓背蚁的地下王国。

孩子们笔下的蚂蚁王国四通八达,大班的孩子们在细节上有更多的体现,他们请老师帮忙标注不同的房间是什么用途的--垃圾处理间、食物储藏间、蚂蚁宝宝间、蚁后间。汉楷画出了蚂蚁的上颚;虫虫把蚁后的房间安排在了蚁窝最里面,她还为蚂蚁设计了很多条逃生通道;子阳笔下的蚂蚁王国不仅有垃圾分类室,还自带电梯和游乐场。

布丁和当当

艾佳和小恩

龙龙和晴晴

珺珺和漠漠

左右滑动浏览孩子们的作品

上午户外气味试验室内游戏活动

前一周的室内观察课上,老师结合视频为孩子们讲解了蚂蚁之间是通过触角交流的,它们的触角可以感知气味,识别同伴。在外出寻找食物时,它们就是靠着气味线找到回家的路。孩子们可以亲眼看到蚂蚁们在爬行时不停地活动触角,也可以看到蚂蚁们聚在一起时的触角接触,但是“气味线”对于孩子们而言不可见不可触摸,太抽象了。如何让孩子们对“气味线”有更直接的感知呢?我们设计了这次户外气味试验:

我们带着孩子们来到园外,把一小块西瓜放到蚂蚁出没的地方,然后守在旁边静静观察。很快地,孩子们发现一个搬运西瓜的蚂蚁小分队形成了,它们排成一队沿着一条固定的线路来回爬行。我们的试验可以开始了:

试验1:

小猫老师用手指在蚂蚁行进的路线上用力搓了几下,截断了原本连续的气味线。接下来孩子们看到,蚂蚁们行进到这个位置时发生了变化,它们不再径直通过,有的蚂蚁触角摆动,试探几下就干脆掉头返回,而有的蚂蚁则向各个方向试探,转几个圈后竟然成功突破“阻断”找到了原来的路,继续前行。

试验2:

小猫老师用加了精油的卫生球在蚂蚁行进的路线上“横刀截断”,划开一条长长的线,试图用浓重的精油味道干扰蚂蚁留下的气味。我们看到,蚂蚁们经过此处时步伐大乱,几只蚂蚁凑在一起,触角互相碰碰。它们走走停停,在周围兜圈子。神奇的是,它们最终绕过了这条异味线,重新建立起回巢的新路线!

那么,蚂蚁是用什么办法重建新路标的呢?小猫老师告诉孩子们,昆虫科学家法布尔的“火柴盒遮光实验”证明,蚂蚁还可以依靠太阳的位置来导航。在我们今天的第2个试验中,蚂蚁们也许就是这样重建了新的路线。

试验回来,孩子们也体验了一下做蚂蚁的感觉。在游戏“蚂蚁回家”里,孩子们化身“小蚂蚁”,他们需要充分调动嗅觉灵敏度,先熟悉“家里”的味道,然后在沿途排除其它气味的干扰,一路爬行回家。

这群“小蚂蚁”的鼻子可不如真正的小蚂蚁的触角可靠,他们爬着爬着就“误入歧途”了。

下午美工创作--陶土制作蚂蚁王国

上一周,中、大班的孩子们用纸笔创作了地下蚂蚁洞穴。这周四的美工课,我们的主题还是地下蚂蚁洞穴,但是用于创作的材料换成了陶土,创作形式从平面绘画变成了立体塑形。

20111上午蚂蚁项目总结--思维导图

经过六次的室内外观察和美工创作活动后,蚂蚁项目进入总结阶段。这个周三的上午,小猫老师现场绘制思维导图,从“衣、食、住、行、育、乐”六个方面引导孩子们对这个项目进行了回顾。

小猫老师:“蚂蚁都吃什么呢?”

晴晴:“瓜子。”

汉楷:“面包,还会自己种蘑菇吃。”

小猫老师:“蚂蚁用什么叼住食物来搬运呢?”

当当:“上颚。”

小猫老师:“蚂蚁住在哪里呢?”

当当:“住在地下,是弓背蚁。”

汉楷:“多刺蚁的窝在树上。”

小猫老师:“蚂蚁怎么认路呢?”

当当:“闻味道。”

汉楷:“气味线。”

20112上午美工创作--手工制作蚂蚁

这个上午,顾老师在美工区指导小班的孩子们一起手工制作蚂蚁。这一次,小娃娃们告诉老师,小蚂蚁长着一个头,两个触角,它是用腿走路的。

20112下午蚂蚁项目总结--游戏活动

我们期望前一天借助思维导图进行的总结能够把每一次观察活动中的内容和细节都梳理、整合起来,为孩子们搭起一个相对清晰的认知框架,让他们对蚂蚁的认识尽量是全面的,关联的。而接下来这天下午的游戏活动则让我们得以了解孩子们对蚂蚁的认识程度,与此同时,在游戏中的思考和操作也进一步帮助孩子们加深了对蚂蚁的认识。

1

游戏名称:拼贴蚂蚁

游戏材料:蚂蚁各部位贴纸

要求:拼贴出正确的蚂蚁结构

首先上来尝试的是虫虫和晴晴,她们很快拼贴了蚂蚁的头部、胸部、腹部,上颚,面对长短不一的触角和腿,她们犹豫了,虫虫:“这是触角还是腿啊?”两个小姑娘商量后拼出了下面的结构:

小猫老师并不评价,而是问大家对上面的蚂蚁身体结构是否有不同意见。布丁自告奋勇上来了,他指着触角说:“这个触角不对,触角是带刺的。”说完他把刚才虫虫和晴晴拼贴的触角和腿换了位置。观察了一会儿,布丁又说:“腹部和胸部也不对。”他接着把胸部和腹部对调了位置。

接下来又有几个孩子上来,大家修改的部位都是腹部和胸部,这两块贴纸的位置不停地调换。最后小猫老师拿出了真实的蚂蚁图片请孩子们观察,大家终于认可了布丁刚刚摆出的位置是正确的,蚂蚁的腹部比胸部更大。小猫老师提醒孩子们仔细观察一下触角的位置,孩子们很快发现,触角并不是长在头部两侧,而是长在两眼中间的。于是,最终的蚂蚁拼贴图出炉了:

2

游戏名称:多刺蚁搬运建窝材料

游戏材料:干树叶、湿树叶、粗树枝、

细树枝、鲜花、石块、细电线

要求:多刺蚁挑选合适的建窝材料搬运回家

在三只多刺蚁的面前分别摆放着一堆材料,哪些材料才是多刺蚁建窝真正需要的呢?三只“多刺蚁”--当当、艾佳、小恩做出了选择,他们分别把材料运到了要建窝的地方。其他的“多刺蚁”有没有不同意见呢?

布丁在小恩选择的材料前再次挑挑拣拣,他把小恩搬来的石头和大片树叶挑了出去,他说:“这些是用不上的。”

龙龙来到艾佳挑选的材料前,他把石头和长树枝拿了出去。漠漠对当当已经搬来的材料没有异议,他做出的改变是把当当没有选择的其它树枝一齐搬运了过来,他的理由是:“这些树枝也可以用。”当当见状忙喊:“那些树枝太重了,不能用!”

最后,小猫老师做了总结,多刺蚁不会使用的材料有哪些呢?原因是什么呢?

石头和大片树叶:正如孩子们所说,太重了。

新鲜树叶:湿度大,不适合。

鲜花:颜色太鲜艳,不利于隐藏巢穴,躲避天敌。

3

游戏名称:弓背蚁建造地下王国

游戏材料:条形积木、呼啦圈

要求:弓背蚁建造地下王国

这个游戏是热爱搭建的孩子们的最爱。平时自称“乐高救援队”的队员们分工合作,很快就建造了一个地下王国。

这个王国的入口处有卫兵守卫,连接入口的是一段通道,离洞口最近的房间是用来放垃圾的,再往里走有食物储藏室、蚂蚁宝宝室、王子和公主的房间、最里面的则是蚁后的房间。

在建造这个王国的过程中,每一个房间的位置和用途都是孩子们凭借以往的观察经验商量设置的,他们忙而不乱,最终呈现的作品着实让我们惊喜。

蚂蚁项目跨时近一个月,暂告一个段落。在项目进行中我们有一个遗憾:为了让孩子们能够亲眼看到蚂蚁从出生到长成的过程,我们曾买来了一个人工的蚁穴、一只蚁后和几只工蚁。但事与愿违,尽管我们喂食了营养液,工蚁们还是先后死去,而蚁后也没有产卵。在孩子们观察这个蚁穴时,我们看到他们脸上的失落。我们告诉孩子们也许是这样的人工环境不适合蚂蚁正常生活,它们是属于自然的......

关于mimika

mimika,受瑞吉欧灵感激发的幼儿教育,我们以户外自然观察和项目教学见长,我们一直在努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ekouchuangaekc.com/ekczy/12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