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学汇总
一、咳嗽 1、风寒:金沸草散。 (风寒兼湿):杏苏散加厚朴、白术。 (风寒挟热):三拗汤加黄芩。 2、风热:桑菊饮。 (风热兼湿)加苡仁、半夏、茯苓。 3、痰热:清宁散。 4、痰湿:二陈汤。 5、阴虚燥咳:沙参麦冬汤。 6、肺虚久咳:六正人汤。 7、食积:曲麦二陈汤。 8、气阴两虚:生脉散。 二、肺炎咳嗽 1、风寒闭肺:三拗汤合葱鼓汤或华盖散。 2、风热闭肺: (轻证)银翘散; (重证)麻杏石甘汤。 3、痰热闭肺: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4、阴虚肺热:沙参麦冬汤 5、肺脾性虚:人参五味子汤。 变证: (心阳虚):参附龙牡救逆汤; (气阴两虚):生脉散。 (内陷厥阴):羚角钩藤汤、牛黄清心丸。 三、哮喘 发生期: 1、热性哮喘:麻杏石甘汤、苏葶丸。 2、寒性哮喘: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 缓和期: 1、肺虚:玉屏风散。 2、脾虚:六正人汤。 3、肾虚:金匮肾气丸。 (肾阴虚):六味地黄丸、麦味地黄丸。 四、鹅口疮 1、心脾积热:清热泻脾散。 2、虚火上浮:六味地黄丸加肉桂。 五、口疮 1、脾胃积热:凉膈散。 2、心火上炎:泻心导赤汤。 3、虚火上浮:六味地黄丸。 4、脾肾火虚:理中汤加肉桂。 六、吐逆 1、伤食:保和丸。 (伤乳)消乳丸。 2、胃热:加味温胆汤。 3、胃寒:丁萸理中汤。 4、肝气犯胃:解肝煎。 5、恐怖:定吐丸。 七、泄泻 1、伤食:保和丸。 2、风寒:藿香浩气散。 3、湿热:葛根黄连黄芩汤。 4、脾虚:参苓白术散。 5、脾肾阳虚:附子理中汤。 (偏肾阳虚)四神丸。 变证: 1、伤阴:连梅汤。 2、伤阳:参附龙牡救逆汤。 八、腹痛 1、腹部中寒:养脏散。 2、乳食积滞:香砂平胃散。 3、脏腑虚冷:小建中汤合芍药汤。 4、气滞血瘀:少腹逐瘀汤。 九、厌食 1、脾运失健:曲麦枳术丸。 2、胃阴不够:养胃增液汤。 3、脾胃气虚:参苓白术散。 十、积滞 1、乳食内积:消乳丸或木香大安丸。 2、脾虚夹积:健脾丸。 3、脾虚不运:香砂六正人汤。 十一、疳证 1、疳气:资生健脾丸。 2、疳积:疳积散。 3、干疳:八珍汤。 (眼疳)石斛夜光丸。 (心疳)泻心导赤汤。 (疳肿胀)五苓散合皮饮。 (肾气不固)金匮肾气丸。 十二、惊风 1、感触风邪:银翘散。 2、感触暑邪:清温败毒饮。 3、感触疫邪: (气营两燔):白虎汤合紫雪丹。 (湿热)黄连解毒汤。 (痰食惊风):玉枢丹合保和丸。 (恐怖惧风)抱龙丸、安神丸。 4、慢惊风 土虚木亢:缓肝理脾汤。 (寒湿):附子理中汤。 脾肾阳衰:固真汤、逐寒荡惊汤。 阴虚动风:大定风珠、黄连阿胶汤、三甲复脉汤。 十三、痫证 1、惊痫:镇惊丸。 心贫血、养心汤。愈后困乏用大补元煎。 2、风痫:定痫丸。 3、痰痫:涤痰汤。 4、瘀血痫:通窍活血汤。 十四、赤子水肿 1、风水相搏、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2、湿热内浸:三妙丸合导赤散。 3、肺脾性虚:参苓白术散合玉屏风散。 4、脾肾两虚:真武汤或济生肾气丸。 (肿甚)五苓散、五皮饮。 5、水气上凌心肺:已椒苈黄丸合参附汤。 6、邪陷心肝:龙胆泻肝汤。 7、水毒内闭:温胆汤合附子泻心汤。 时行疾病 一、伤风 1、风寒:葱鼓汤、杏苏散或荆防败毒散。 2、风热:银翘散或桑菊饮。 3、暑湿:新加香薷饮。 挟痰: (偏风寒)三拗汤加苏子。 (偏风热)黛哈散加桑白皮。 (挟滞)解表药加保和丸或消食导滞之品。 挟惊:解表药加蝉衣、钩藤、僵蚕或赤子回春丹 二、麻疹 1、初热期(疹前期)宣毒发布汤。 2、见形期(出疹期)清解透表汤。 3、复原期:沙参麦冬汤。 逆证: 1、麻毒闭肺:麻杏石甘汤。 2、热毒攻喉:清咽下痰汤、六神丸。 3、邪陷心肝:羚角钩藤汤。 三、风痧 1、邪郁肺卫:银翘散。 2、邪热炽盛:透疹凉解汤。 四、丹痧 1、邪侵肺卫:解肌透痧汤。 2、毒在气营:凉营清气汤。 3、疹后伤阴:沙参麦冬汤。 五、水痘 1、风热轻证:银翘散。 2、毒热重证:清胃解毒汤。 六、痄腮 1、温毒在表:银翘散。 腮肿加夏枯草、喉痛去荆芥加马勃、板蓝根。 2、热毒蕴结:普济消毒饮。 腮肿硬加夏枯草、海燥、昆布。热毒盛便秘加大黄、玄明粉。 3、邪毒内陷:龙胆泻肝汤。 突矬:青黛散醋调敷或顺心金黄散水调敷。或鲜蒲公英、马齿苋、芙蓉花叶任选一种捣烂外敷。 七、顿咳 1、初咳期:风热轻证、桑菊饮。 热邪侧重、麻杏石甘汤。 风寒轻证、杏苏散。 寒邪侧重、华盖散。 2、痉咳期:桑白皮汤。 3、复原期:沙参麦门冬汤、人参五味子汤。 八、白喉 1、风热疫毒:银翘散。 2、阴虚炎热:养阴清肺汤。 3、疫毒攻喉:黄连解毒汤。 九、赤子暑温 1、邪在卫气:新加香薷饮或白虎汤。 2、邪在气营:清温败毒饮。 3、邪在营血:犀角地黄汤合增液汤。 4、邪恋正虚: (余热未尽)青蒿鳖甲汤或桂枝汤。 (痰蒙神窍)苏合香丸、龙胆泻肝汤、黄连阿胶汤。 (内风扰动):止痉散或大定风珠。 十、赤子麻痹证 1、邪郁肺胃:葛根黄芩黄连汤。 2、邪注经络:羌活胜湿汤 3、气虚血滞:补阳还五汤。 4、肝肾吃亏:虎潜丸或加味金刚丸。 十一、疫毒痢 1、毒邪内闭:黄连解毒汤。 2、内闭外脱:参附汤或参附龙牡救逆汤。 十二、疰夏 1、湿困脾胃:藿朴夏苓汤。 2、脾胃薄弱:清暑益气汤去黄柏、青皮。 十三、夏日热 1、暑伤肺胃:王氏清暑益气汤。 2、上盛下虚:温下清上汤。 赤子杂病 一、五迟、五软 1、五迟: (肝肾不够):加味六味地黄丸。 (偏行迟):虎骨散。 (齿迟)汤氏芎黄散。 2、血汗不够:菖蒲丸。 (发迟)苣胜丹或苁蓉丸。 3、五软: (脾肾两亏):补肾地黄丸合补中益气汤。 (气血薄弱):八珍汤。 才华愚笨显然:调元散。 二、五硬 1、阳气虚衰:参附汤。 2、寒凝血脉:当归四逆汤。 三、解颅 1、肝肾吃亏:补肾地黄丸。 2、肾虚肝亢:知柏地黄汤合三甲复脉汤。 3、脾虚水泛:附子理中汤合五苓散。 4、热毒壅滞:犀地清络饮兼营服化毒丹。 四、尿频 1、湿热下注:八正散。 2、脾肾气虚:缩泉丸。 3、湿热陶醉:肾阴偏伤:知柏地黄丸。 五、遗尿 1、下元虚寒:菟丝子散。 2、脾肺气虚:补中益气汤合缩泉丸。 3、肝经湿热:龙胆泻肝汤。 六、紫癜 1、血热妄行:犀角地黄汤。 2、气不摄血:归脾汤或人参养荣汤。 3、阴虚火旺:知柏地黄丸或大补阴丸。 七、汗证 1.表虚不固:玉屏风散合牡蛎散。 2、营卫不和:黄芪桂枝五物汤。 3、气阴薄弱:生脉散。 八、夜啼 1.脾脏虚寒:乌药散。 2、心经积热:导赤散。 3、暴吃恐怖:朱砂安神丸或虎魄抱龙丸。 再生儿疾病 一、胎黄 1、湿热熏蒸:茵陈蒿汤。 2、寒湿障碍:茵陈理中汤。 3、瘀积发黄:血府逐瘀汤。 二、赤游丹 1、风炽热毒:犀角解毒饮。 2、邪毒入营:神犀丹。 3、热毒炽盛、气血两燔:清瘟败毒饮。 三、脐风:撮风散 四、脐部疾患 1、脐湿:龙骨散外撒、肿者金黄散外敷。 2、脐疮:犀角消毒饮。 外治用防风、银花、菊花煎洗、金黄散外敷。 3、脐血: (胎热内盛)葛根散。 (脾不统血):归脾汤加血余炭、侧柏叶。 (气随血脱)独参汤或生脉散。龙骨散外敷部分。 4、脐突:二豆散外敷。 哭闹腹痛用木香、白芍磨汁内服。 预览时标签弗成点收录于合集#个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ekouchuangaekc.com/ekcfz/17349.html
- 上一篇文章: 宝贝厨房丨是药不是糖,葡萄糖水别滥喝宝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